2001年初冬,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灯光璀璨,朗诵会结束时,一位银发的中央领导握紧王伍福的手,轻声道:“多次扮演朱老总日天金策略,谢谢你。”一句话,不长,却像锣鼓点,把台下掌声推向高潮。

台上演员鞠躬谢幕,台下观众意犹未尽。熟悉王伍福的人都明白,这短短几秒背后是二十多年打磨换来的光亮。从1979年首次“穿上”八路军制服到此刻接见,他把几乎所有舞台荣光都押在了“朱德”这两个字上。
镜头拉回到1968年,十四岁的王伍福正坐在天津第十三中学的教室里。艺术剧院来招生,体育老师推开门:“王伍福,去试试,你声音亮。”这句半玩笑的话,意外改写了少年的轨迹。他被破格录进天津人艺儿童剧团,名额只有一个,可别小看当年的竞争。

队伍解散后,许多孩子回到课堂,王伍福却被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相中。迟疑还是有的,毕竟父母都是普通工人,“闯北京”听上去像天方夜谭。可部队话剧团纪律严、台词功底硬,他决定赌一把。事实证明,这一次“硬着头皮”是对的。
刚进团那几年,他说自己是“混沌期”,角色小、台词少,日子却不算轻松。上午压腿、下午吊嗓,晚上还得抄剧本。慢慢地,他发现枯燥背后有东西在生根——对表演细节的执念。后辈常调侃:“王师兄对着镜子研究一个表情能耗一下午。”

1979年秋日天金策略,话剧《平津决战》在北展连演数十场。王伍福扮演朱德,演完第三场,后台已被祝贺声围住。杨尚昆观看后拍板:“这个小伙子抓住了朱总司令的神韵。”自此,“朱德特型”四个字开始与他的名字捆在一起。
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1984年。八一厂筹拍歌舞史诗《中国革命之歌》,竞争激烈,朱德角色更是眼花缭乱。王伍福心里打鼓:“朱老总那是战场‘急先锋’,自己却慢条斯理,能像吗?”母亲听完哈哈一笑,“他是神,更是人。”这一提醒像锤子,敲开了一道缝——伟人之所以伟大,恰在于血肉与凡俗全都看得见。
当年深秋,他背着简单行囊去了八宝山,站在朱德墓前默念:“若能演好,请您见证。”凭这股笃定,他在终审试镜中脱颖而出。同组演员说:“他拿到角色时没吭声,只是把帽檐压得更低。”

1999年9月,他受邀回到仪陇县。四川下午阳光毒辣,县政府门口却挤满少先队员,“欢迎朱德爷爷的扮演者!”孩子们稚气的大嗓门把他喊愣了——在故乡民众心里,王伍福与朱德几乎画上等号。县长解释得直白:“你把咱老乡的样子演活了。”
2001年的接见并非偶然。为了一个简短镜头,他曾连续三周比对朱德手持文件的姿势;为一句“还是老的指挥好”,反复调节音色,直到导演喊停。有人感慨:“一句台词练到深夜,这不是死磕是什么?”不得不说,痴劲儿往往最管用。

朱德在烽火年代里的戏份本就不多,留给演员可发挥的空间有限,想出彩只能拿细节说话。王伍福翻遍回忆录、战地电报、老照片,家里那面墙如今整整两排都是关于朱德的书。“资料先来,表演才有根。”他常这么告诫年轻演员。
岁月流逝,银幕更迭,观众对朱老总的形象记忆却多半停在王伍福的侧影:目光沉着,步伐从容。有人问他还打算演到什么时候,他笑得爽朗:“角色不嫌我老,我就不打烊。”一句看似玩笑,却刻着演员对角色的虔诚。

舞台帷幕会一次次落下,但努力的痕迹不会被灯光遮掩。王伍福的成功,离不开生逢其时,也离不开那股踏实劲。或许这就是朱德精神在新世纪舞台上的一种延续——朴实、不张扬,却分量十足。
2
传金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